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关于停止使用原车险统颁条款的通知

时间:2024-06-30 19:19:19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9633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停止使用原车险统颁条款的通知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关于停止使用原车险统颁条款的通知
(保监发〔2003〕13号)


各保监办,各财产保险公司:
  车险管理制度改革以来,车险市场运行基本正常,实现了新旧管理制度平稳过渡的改革目标。但部分保险公司同时使用两套车险条款,即公司自行开发的车险新条款和以公司名义报批的原统颁条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场稳定。经研究,决定各公司使用的原车险统颁条款限期退出市场。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各财产保险公司应于2003年4月1日前停止使用原车险统颁条款(包括统颁费率简单打折产品)。
  二、各公司应做好新产品的人员培训与计算机系统对接工作,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正确引导市场消费。
  三、各保监办应进一步加强监管,维护市场稳定,坚决打击不正当竞争行为,确保车险改革稳步推进。


        二OO三年二月八日



铜陵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铜陵白姜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管理办法》的通知

安徽省铜陵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铜陵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铜陵白姜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管理办法》的通知



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

《铜陵白姜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管理办法》已经市政府第74次常务会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铜陵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二○一一年七月十九日



铜陵白姜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有效保护铜陵白姜地理标志产品,规范铜陵白姜生产经营秩序,根据《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铜陵白姜地理产品保护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的“铜陵白姜”是指以铜陵地名命名,在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内按DB34/T 636—2006《铜陵白姜生产技术规程》标准组织种植、生产、销售的白姜。

第四条 根据国家质检总局2009年第103号公告,铜陵白姜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为铜陵市郊区大通镇、铜陵县天门镇、顺安镇、东联乡、西联乡、钟鸣镇等6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

第五条 非铜陵白姜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内种植、生产的白姜不得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

禁止在铜陵白姜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

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内铜陵白姜生产单位不得为非铜陵白姜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内的白姜提供加工或者代加工。

第六条 铜陵白姜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管理委员会负责全市铜陵白姜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管理工作。

铜陵白姜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管理委员会由市质量技术监督、农业、科技、商务、财政等部门组成。

铜陵白姜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铜陵白姜保护办)设在铜陵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铜陵市生姜协会应积极配合政府相关部门加强对铜陵白姜地理标志的使用管理,发挥协会的行业自律作用。

第七条 郊区大通镇、铜陵县天门镇、顺安镇、东联乡、西联乡、钟鸣镇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成立铜陵白姜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站(以下简称铜陵白姜工作站),协助、配合做好铜陵白姜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管理工作。

第八条 设立铜陵白姜工作站应当经乡镇人民政府批准,报铜陵白姜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管理委员会备案。

第九条 铜陵白姜种植者应向当地铜陵白姜工作站提供铜陵白姜种植信息,并严格按照种植技术标准种植。

第十条 铜陵白姜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内生产者使用铜陵白姜地理标志应向铜陵白姜保护办申请,经批准后方可使用。

铜陵白姜保护办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核上报,经国家质检总局批准注册登记后,再向社会公布,生产者即可在其产品上使用铜陵白姜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铜陵白姜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内生产者不得将证书和标志使用权转让他人。

第十一条 取得铜陵白姜地理标志的生产者在其产品上可使用“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字样,使用铜陵白姜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应执行国家对产品包装标识的强制性规定。

第十二条 取得铜陵白姜地理标志的生产者须将原料进货发票、检验数据等存档。

第十三条 取得铜陵白姜地理标志的生产者需在产品包装上印制铜陵白姜地理产品标志的,应报铜陵白姜保护办审核批准。

第十四条 铜陵白姜种植环境保护工作应符合无公害生产环境要求,按铜陵白姜标准种植栽培,建立种植、销售记录。

第十五条 取得铜陵白姜地理标志的生产者应当建立健全生产管理制度,生产车间、仓储设施应当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并严格按标准规定的加工工艺制作。

第十六条 铜陵白姜产品质量应当符合在产品或者其包装上注明采用的产品标准及相应等级。

第十七条 销售标注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铜陵白姜经营者,应严格执行进货验收制度,进货时必须查验《铜陵白姜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证书》。

第十八条 铜陵白姜保护办对获准使用铜陵白姜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铜陵白姜质量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九条 获准使用铜陵白姜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生产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依法进行处理:

(一)在监督检查中检验不合格的;

(二)产品标识不符合有关规定,经责令不改的;

(三)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两年内不使用的。

第二十条 从事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管理工作人员应当忠于职守、秉公办事,不得滥用职权、以权谋私,不得泄露技术秘密。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有效期为5年。




关于印发《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未成年人校外活动保障和能力提升项目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财政部


关于印发《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未成年人校外活动保障和能力提升项目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财综[2011]4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

  为了规范和加强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未成年人校外活动保障和能力提升项目资金管理工作,根据《彩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554号)和《彩票公益金管理办法》(财综[2007]83号)的有关规定,财政部制定了《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未成年人校外活动保障和能力提升项目资金管理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未成年人校外活动保障和能力提升项目资金管理办法

                                                                       财政部         

                         二○一一年六月十四日   

附件:

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未成年人校外活动保障和能力提升项目资金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和加强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未成年人校外活动保障和能力提升项目资金管理工作,根据《彩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554号)和《彩票公益金管理办法》(财综[2007]83号)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未成年人校外活动保障和能力提升项目(以下简称项目),是指2011年至2015年由财政部安排利用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开展的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活动补助、能力提升和人员培训等工作。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是指由各级人民政府投资建设的专门为未成年人提供公益服务的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青少年宫、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综合实践基地等公益性单位。

  第四条 用于项目的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以下简称项目资金),安排使用应当坚持公开透明、规范管理和专款专用原则。

  第五条 由项目资金资助的设施设备和公益性活动,应当在显著位置标识“彩票公益金资助——中国福利彩票和中国体育彩票”字样。

  第二章 资金分配

  第六条 项目资金使用范围如下:

  (一)活动补助:用于资助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开展普及性的非营利性公益活动;

  (二)能力提升:用于改造提升和修缮维护建设时间较早的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并添置、更新设备;

  (三)人员培训:用于培训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的管理人员和骨干教师。

  第七条 项目资金综合考虑以下因素进行分配:

  (一)当地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数量;

  (二)当地小学到高中在校生数;

  (三)当地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管理、活动开展和绩效评价等情况。

  第三章 资金使用管理

  第八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厅(局)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以下简称省级财政部门)应当会同当地青少年校外教育工作联席会议或同级教育、共青团和妇联等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主管部门和单位,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的项目资金使用管理办法,报财政部备案后组织实施。

  第九条 项目资金预算由财政部根据本办法第七条规定的分配方法,按年度下达省级财政部门。

  第十条 省级财政部门根据当地财力情况,可以安排资金与中央财政安排的项目资金统筹使用。

  第十一条 地方财政部门应当对项目资金实行专项管理,并严格按照规定用途使用,不得截留、挤占、挪用。

  第十二条 项目资金安排使用时,填列《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229类“其他支出”60款“彩票公益金安排的支出”04项“用于教育事业的彩票公益金支出”。

  第十三条 项目资金支出属于政府采购范围的,按照政府采购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四条 项目资金支付管理,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十五条 各级财政部门应当会同同级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主管部门和单位加强对项目资金管理的监督检查,确保资金专款专用。

  第十六条 省级财政部门应当于每年3月底前,将上一年度项目资金分配使用情况报送财政部;于6月底前,向社会公告上一年度项目资金的分配使用情况。

  第十七条 单位和个人违反规定,截留、挤占、挪用项目资金等的,依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追究法律责任。

  第五章 附 则

  第十八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