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论文 »

如何完善我国管制刑/张玉玲

时间:2024-07-22 00:37:12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9549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如何完善我国管制刑

张玉玲 常 萍

在我国,管制是指由人民法院判决,对犯罪分子不予关押,但限制其一定自由,交由公安机关管束和人民群众监督的一种刑罚方法。我国的管制刑可以追溯到民主革命时期,它适用于“那些可以不判刑,但必须剥夺一定时期的一部或全部政治权利并加以改造的罪犯”,在不断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于1979年被我国《刑法》规定为五种主刑之一,1997年《刑法》对管制刑内容进行了适当的修改,扩大了管制刑的使用范围。但我国管制刑仍有待完善,着反映在法学理论界对管制刑存废的激烈争论以及在司法实践中微乎其微的使用率等方面。“虽然限制自由刑在一定程度上与当今世界刑罚轻刑化、开放化相协调,不过,由于当前人们的报应观念仍然根深蒂固,惩罚犯罪的心理要求仍比较强烈,而限制自由刑的报应,惩罚功能要相对弱一些,难以满足社会对上述观念的要求。” 因此,当前我国管制刑作用的发挥有赖于人们刑罚观念之转变和相关配套措施的保障。
由于管制刑执行的开放性,行刑环境具有相对宽松性,如果没有完善的执行制度加以保障,就会使管制刑失去其作为刑罚的严肃性,从而失去刑罚的惩罚性的基本特征,使刑罚落空,一般预防和特殊预防更无从谈起,不仅达不到设立管制刑的初衷,反而可能起到相反的效果。为使管制刑在社会生活中更有效的发挥作用,本人认为应当建立、健全有关管制刑制度。
一、完善管制刑的立法
人身危险性因素是确定对罪犯是否适用管制刑的关键因素之一,然而,现行《刑法》对此只字未提。我们认为,有必要在《刑法》中作出“管制刑,适用于罪行较轻且人身危害性较小的犯罪人,人身危害性的衡量应综合犯罪人的具体涉案情况和实施犯罪时的主观方面加以考虑”的规定。这样能为法官对具体罪犯是否决定适用管制刑提供更充分的法律依据。
二、制定管制刑执行规则或实施细则、
当前,我国《刑法》规定管制刑由公安机关执行,且《中华人民共和国警察法》也规定了警察有执行管制的职责,但两部法律都没有具体规定公安机关在执行过程中的具体权利义务,这既不利于公安机关行使执行权,也不利于保障罪犯的人身权利,更使管制刑失去作为一种刑罚应有的严肃性;同时,由于罪犯的分散性和警力的有限性,管制的很多内容需要群众的配合和监督,然而,法律对这方面却无明确规定。因此,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公安部应当就管制刑的执行问题制定专门的细则和规则,明确对管制执行活动合法性进行监督的有关内容,以统一规范协调管制刑从判决 交付执行 行刑完毕 宣告解除的各个环节,实现管制执行的规范化、制度化,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管制刑执行不尽人意的状况。
本人认为,执行规则或实施细则应有的内容包括:(1)关于被管制罪犯执行期间违规或一般违法行为`加重或附加惩罚的规定。(2)关于不同情形下被处管制刑罪犯的服刑场所的规定。(3)关于执行机构和人员配备保障的规定。(4)关于专门执行机构主要职责的规定。等等。
三、 建立管制易科剥夺自由刑的制度
从国外的立法情况来看,限制自由刑与剥夺自由刑往往是配套实施的,一方面,对被处短期自由刑的罪犯,允许法官改处限制自由刑,以减少监狱羁押人数,消除剥夺自由刑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另一方面,对违反限制自由刑执行的罪犯,允许法官将剩余刑期改为剥夺自由刑。如俄罗斯刑法典第53条规定:“在被判处限制自由的人恶意逃避服刑的情况下,可以用剥夺自由刑代替,其期限为法院判决所判处的限制自由刑刑期。”又如法国刑法中关于限制自由刑中的放逐规定,放逐期间,被判刑人如果潜回法国,将被视为犯有中止放逐罪,要按重罪处以拘禁。在我国管制的执行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罪犯逃避服管制刑,或多次违反管制内容屡教不改,或严重违反管制内容等情况,而按照法律,却又无法进行处理,使得管制刑的作用大大降低。为了提高管制刑的实行效果,保证管制刑能够切实得到执行,必须对管制刑执行给予一定的权威保障。我们有必要借鉴国外的关于限制自由刑易科其他刑罚的制度,建议我国《刑法》作出以下规定:被管制的罪犯有逃避服管制刑的,或多次违反管制内容屡教不改的,或严重违反管制内容等情况尚不构成犯罪的,法院可以将剩余刑期根据一定合理比例,易科拘役刑或有期徒刑。从而使管制与拘役(或其他徒刑)能够相互替代,形成优势互补,实现刑罚执行的严密。
四、建管制刑与附加刑并用的机制
刑罚保持相应的强度是必要的,否则对犯罪所表现出的过度宽容会伤害社会对报应犯罪的正当感情。因此,我们有必要采取相应的措施,适度加大管制刑的刑罚强度,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管制刑作为一种教育刑本身所具有的缺陷,实现刑罚的可感性和提高整个刑罚机制的效能。为此,我们建议在对罪犯判处管制刑的同时,还应考虑对其附加适用罚金刑或没收财产刑或限制其在一定时间内从事特殊行业或要求其在一定时间内进行无偿性的公益劳动等。



大型游乐设施设计文件鉴定规则(试行)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关于印发《大型游乐设施设计文件鉴定规则(试行)》的通知

             (国质检锅[2003]32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各有关单位:
  为加强对大型游乐设施设计文件鉴定工作的监督管理,规范设计文件鉴定行为,根据《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的规定,总局制定了《大型游乐设施设计文件鉴定规则(试行)》。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同时,就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本规则施行之前已经设计审查合格的大型游乐设施,设计文件由原设计审查机构审核后,按照本规则要求加盖设计文件鉴定专用章。
  二、本规则施行之前已经安全使用2年以上,并经现场检验合格的大型游乐设施,参照本规则的规定,结合设备运行情况,对设计文件进行确认。
  各地在执行中发现问题,及时报总局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局。

                       二00三年九月二十八日

            大型游乐设施设计文件鉴定规则(试行)

  第一条 为规范设计文件鉴定工作,保证大型游乐设施的安全,根据《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的规定,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 大型游乐设施设计文件鉴定,是指对大型游乐设施设计的安全技术性能进行的审查。
  符合《实施设计文件鉴定的大型游乐设施范围》附件1中的大型游乐设施,在制造、安装、改造前,设计文件必须按照本规则要求进行鉴定。
  第三条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以下简称国家质检总局)负责全国大型游乐设施设计文件鉴定工作的监督管理,县以上地方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大型游乐设施设计文件鉴定工作的监督检查。
  第四条 经国家质检总局核准的检验检测机构(以下简称鉴定机构),负责开展大型游乐设施设计文件鉴定工作。鉴定机构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国家级大型游乐设施检验机构,有5年以上大型游乐设施专业工作历史,具有法人资格;
  (二)不从事大型游乐设施设计、制造、安装、改造、维修保养和销售等经营性活动;
  (三)配备5名以上专业配置合理的设计文件鉴定人员;
  (四)建立并保持设计文件鉴定工作质量管理体系;
  (五)具有固定的办公场所、通讯设备、档案保管存放条件;
  (六)有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安全技术规范和标准等资料。
  第五条 鉴定机构的设计文件鉴定人员应当具备下列条件,并经过国家质检总局考核:
  (一)掌握与大型游乐设施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和安全技术规范,熟悉相关技术标准;
  (二)具有机械或电气类专业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和国家承认的工程师以上技术职称或具有机械或电气类专业大学专科以上学历和国家承认的高级工程师以上技术职称(鉴定报告审核人员应当为高级工程师),并有5年以上从事大型游乐设施设计、检验等相关工作经历;
  (三)遵纪守法,坚持原则,客观公正,实事求是,作风正派,廉洁自律;
  (四)受聘于相关的鉴定机构,不从事大型游乐设施设计、制造、安装、改造、维修保养和销售等经营性活动。
  第六条 大型游乐设施设计单位应当按照《游乐设施安全技术监察规程(试行)》等相关安全技术规范和相应国家标准的安全技术要求进行设计,对设计的大型游乐设施的安全技术性能负责。
  第七条 提交鉴定的设计文件应当经过本设计单位审核、批准,包括以下中文或者英文资料:设计说明书、设计计算书、图纸、电气资料、产品使用维修说明书及其他相关资料等。详细要求见《大型游乐设施设计文件鉴定资料目录》(附件2)。
  第八条 大型游乐设施的生产(含设计、制造、安装、改造、维修)、使用等单位,均可以向鉴定机构提出设计文件鉴定申请。申请设计文件鉴定的单位(以下简称申请单位),可以从相关网站下载或自行复制《大型游乐设施设计文件鉴定申请表》(附件3),(以下简称申请表),填写后同附件2规定的文件资料一起,邮寄或者直接送达鉴定机构。
  设计资料不便于寄送的,申请单位可以申请鉴定机构到设计、制造、安装等场所进行设计文件现场鉴定。现场鉴定的,可以在鉴定地点提交附件2规定的文件资料。
  第九条 鉴定机构在收到申请表5个工作日内,应向申请单位发出受理决定。不予受理的,应书面说明理由。同意进行现场鉴定的,应与申请单位约定鉴定时间、地点。
  第十条 鉴定机构应当依据下列国家安全技术规范和标准,开展设计文件鉴定工作:
  (一)《游乐设施安全技术监察规程(试行)》、《滑索安全技术要求(试行)》、《蹦极安全技术要求(试行)》等安全技术规范;
  (二)《游艺机和游乐设施安全》(GB8408)、相应各类游艺机通用技术条件(GB18158~18169)、《滑道设计规范》(GB/T18878)和《滑道安全规范》(GB/T18879)等国家标准;
  (三)没有国家安全技术规范或国家标准的,可以依据有关规定制订行业标准或企业标准进行设计文件鉴定。
  第十一条 鉴定机构应当根据所鉴定大型游乐设施的型式和技术情况,按照《大型游乐设施设计文件鉴定内容与要求》(附件4)的规定,确定设计文件鉴定的项目、内容和要求。
  第十二条 鉴定机构应根据本规则制订鉴定工作程序和统一的鉴定记录,并严格控制鉴定过程。鉴定人员应不少于2名,工作应认真填写各个项目的计算校核数据及鉴定结果。鉴定工作结束后,原始记录应当存档。
  第十三条 鉴定机构应在发出受理通知15个工作日内完成鉴定,因申请单位的过失或不可抗力因素延误的可以顺延。
  鉴定合格的,应当在前款规定期限内向申请单位出具《大型游乐设施设计文件鉴定报告》(附件5),(以下简称鉴定报告)。现场鉴定合格的,可以先向申请单位出具《大型游乐设施设计文件鉴定意见书》(附件6),(以下简称鉴定意见书),并在10个工作日内出具鉴定报告。
  鉴定不合格的,鉴定机构应出具鉴定意见书,提出整改意见。申请单位根据整改意见处理,在鉴定意见书上填写处理结果,并将修改后的文件交原鉴定机构复审。鉴定机构应当在收到复审文件后10个工作日内完成复审,并出具鉴定报告。复审不合格要求再次进行设计文件鉴定的,应当按照本规则重新申请。
  第十四条 鉴定报告的内容、格式应当符合附件5的规定,结论页必须有鉴定、审核、批准人员签字和鉴定机构印章。鉴定报告的编号应当符合国家质检总局《关于公布〈特种设备制造许可申请书〉等有关文书格式的通知》(质检锅函[2003]39号)要求。
  对于涉及安全的主要受力结构、重要零部件等不得随意变动的部分,鉴定机构应当在鉴定报告中说明。
  第十五条 申请单位通过设计文件鉴定后,可以向国家质检总局核准的大型游乐设施型式试验机构申请型式试验。型式试验通过后,申请单位应将型式试验报告送原鉴定机构,原鉴定机构在所鉴定的总图和主要部件图及设计计算书等设计文件上盖特种设备设计文件鉴定专用章,并填写《大型游乐设施设计文件鉴定盖章资料清单》(附件7)。
  第十六条 鉴定机构应当本着保证安全的原则,确定鉴定所覆盖的产品技术参数范围,并在所覆盖产品的设计文件上加盖鉴定专用章。
  第十七条 鉴定机构应定期将通过鉴定的设计文件名单报国家质检总局备案,国家质检总局将定期公告。
  第十八条 申请单位对鉴定结论、复审意见有异议的,可以在15日内向鉴定机构提出书面申诉,鉴定机构应当在15个工作日内给予书面答复。申请单位对答复仍有异议的,可以在15日内向国家质检总局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机构提出书面申诉。
  第十九条 鉴定合格的大型游乐设施设计文件,如变动主要受力结构、重要零部件等涉及安全的部分,必须经原设计单位和鉴定机构审核同意。
  因设计单位名称变更,需在已经鉴定的设计文件上变更设计单位名称的,申请单位可以凭设计单位名称变更凭证,向鉴定机构申请变更。
  第二十条 鉴定机构及其鉴定人员对所出具的鉴定结论负责。
  鉴定机构和参加鉴定的人员应当保守申请单位技术和商业秘密。
  第二十一条 鉴定机构、鉴定人员以及大型游乐设施生产、使用单位违反本规则规定,按照《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的有关规定查处。
  第二十二条 鉴定机构依照本规则开展设计文件鉴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
  第二十三条 本规则由国家质检总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四条 本规则自公布之日起试行。
  附件:1.实施设计文件鉴定的大型游乐设施范围
     2.大型游乐设施设计文件鉴定资料目录
     3.大型游乐设施设计文件鉴定申请表(格式)
     4.大型游乐设施设计文件鉴定内容与要求
     5.大型游乐设施设计文件鉴定报告(格式)
     6.大型游乐设施设计文件鉴定意见书(格式)
     7.大型游乐设施设计文件鉴定盖章资料清单(格式)

  附件1:      实施设计文件鉴定的大型游乐设施范围


┏━━━━━━━━━━━━━━┯━━━━━━━━┯━━━━━━━━━━━━━━┓
┃    主要运动特点    │ 主要技术参数 │     产品举例     ┃
┠──────────────┼────────┼──────────────┨
┃绕水平轴转动或摆动     │高度≥30m或摆角 │观览车、太空船、海盗船、飞 ┃
┃              │≥45      │毯、流星锤等        ┃
┠──────────────┼────────┼──────────────┨
┃绕可以变倾角的轴旋转    │倾角≥45或回转 │陀螺、三星转椅、飞身靠壁、勇┃
┃              │直径≥8m    │敢者转盘等         ┃
┠──────────────┼────────┼──────────────┨
┃沿架空轨道运行或提升后惯性滑│速度≥20km/h或 │滑行车(过山车)、滑道、疯狂┃
┃行             │轨道高度≥3m  │老鼠、滑索、矿山车、急流勇 ┃
┃              │        │进、弯月飞车等       ┃
┠──────────────┼────────┼──────────────┨
┃绕垂直轴旋转、升降     │回转直径≥10m或 │章鱼、波浪秋千、超级秋千、自┃
┃              │运行高度≥3m  │控飞机等          ┃
┠──────────────┼────────┼──────────────┨
┃用挠性件悬吊并绕垂直轴旋转、│高度≥30m或运行 │飞行塔、观览塔、波浪飞椅、豪┃
┃升降            │高度≥3m    │华飞椅等          ┃
┠──────────────┼────────┼──────────────┨
┃在特定水域运行或滑行    │高度≥5m或速度 │直(曲)线滑梯、浪摆滑道、峡┃
┃              │≥30km/h    │谷漂流等          ┃
┠──────────────┼────────┼──────────────┨
┃弹射或提升后自由坠落(摆动)│高度≥20m或   │探空飞梭、蹦极、空中飞人等 ┃
┃              │高差≥10m    │              ┃
┗━━━━━━━━━━━━━━┷━━━━━━━━┷━━━━━━━━━━━━━━┛



  附件2:     大型游乐设施设计文件鉴定资料目录

  (一)设计说明书
  设计方案;结构特点;工作原理;主要技术参数的选取;主要设计依据(必要时应当有地质勘察报告、气象资料及特殊使用要求等);主要受力部件;对制造、运输方面的特殊要求等。
  (二)相关的设计计算书
  重要结构件强度、刚度计算;主轴及重要销轴强度、刚度计算;关键焊缝强度计算;机械传动系统计算(包括传动件及电动机、减速机选择);液压(气压)传动系统计算;运动参数计算;提供土建设计的受力参数等。
  (三)相关的图纸
  图纸目录、总图及主要零部件图、液压(气动)原理图等。
  (四)电气资料
  电气设计说明、电气系统计算(短路电流、电机起动电压降等)、电气原理图、控制程序、流程图、控制柜(操作箱)元件布置图;配备的主要电器元件的资料、避雷和接地、平面图等。
  (五)产品使用维修说明书
  设备概述及结构原理;技术性能及参数;操作规程及注意事项;乘客须知;保养及维护说明(包括日检、周检、月检、年检的内容和要求);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安装及调试方法和要求;外购件(主要机电产品)的使用要求;整机及关键零部件的设计使用寿命;对操作维修人员的要求;电气及液压(气动)原理图;日常润滑部位等。
  (六)其它相关资料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认可的土建设计审查通过的证明文件;必需的零部件、材料检验试验报告;境外检验机构审查与检验报告;设计鉴定机构所需的必要资料等。

  附件3:       大型游乐设施设计文件鉴定申请表

                              编号:

┏━━━┯━━━━━━━┯━━━━━━━━━━━━━━━━━━━━━━━━━━━━┓
┃申请单│  单位名称  │              (公章)            ┃
┃位  │       │                            ┃
┃   ├───────┼────────────────────────────┨
┃   │  单位地址  │                            ┃
┃   ├───────┼───────────┬───────┬────────┨
┃   │ 组织机构代码 │           │  邮政编码 │        ┃
┃   ├───────┼───────────┼───────┼────────┨
┃   │  传  真  │           │  联系电话 │        ┃
┃   ├───────┼───────────┼───────┼────────┨
┃   │  电子信箱  │           │鉴定送审人员 │        ┃
┃   ├───────┼───────────┼───────┼────────┨
┃   │ 鉴定送审时间 │           │申请鉴定地点 │        ┃
┠───┼───────┼───────────┴───────┴────────┨
┃设计单│  单位名称  │                            ┃
┃位  │       │                            ┃
┃   ├───────┼────────────────────────────┨
┃   │  单位地址  │                            ┃
┃   ├───────┼───────────┬───────┬────────┨
┃   │ 组织机构代码 │           │  邮政编码 │        ┃
┃   ├───────┼───────────┼───────┼────────┨
┃   │  传  真  │           │  联系电话 │        ┃
┃   ├───────┼───────────┼───────┼────────┨
┃   │  电子信箱  │           │文件设计负责人│        ┃
┠───┼───────┼───────────┼───────┼────────┨
┃设计设│  设备种类  │   大型游乐设施   │   设备类型 │        ┃
┃备  │       │           │       │        ┃
┃   ├───────┼───────────┼───────┼────────┨
┃   │  设备型式  │           │   设备级别 │        ┃
┃   ├───────┼───────────┼───────┼────────┨
┃   │  设备名称  │           │   设备型号 │        ┃
┃   ├───────┼───────────┼───────┼────────┨
┃   │  设备参数  │           │ 主体结构形式│        ┃
┠───┼───────┼───────────┼───────┼────────┨
┃设计文│  设计来源  │           │   设计日期 │        ┃
┃件  │       │           │       │        ┃
┃   ├───────┼───────────┼───────┼────────┨
┃   │  总图图号  │           │  设计审核人│        ┃
┃   ├───────┼───────────┼───────┼────────┨
┃   │  设计依据  │           │       │        ┃
┃   ├───────┼───────────┼───────┼────────┨
┃   │主要设计人员(│           │       │        ┃
┃   │姓名、学历、技│           │       │        ┃
┃   │术职称、完成部│           │       │        ┃
┃   │分)     │           │       │        ┃
┃   ├───────┼───────────┼───────┼────────┨
┃   │       │           │       │        ┃
┃   │       │           │       │        ┃
┠───┼───────┼───────────┼───────┼────────┨
┃设备设│  项 目  │    运行方式    │   项 目 │  运行方式  ┃
┃计运行│       │           │       │        ┃
┃方式 │       │           │       │        ┃
┃   ├───────┼───────────┼───────┼────────┨
┃   │  工作原理  │           │       │        ┃
┃   ├───────┼───────────┼───────┼────────┨
┃   │  运动特点  │           │       │        ┃
┃   ├───────┼───────────┼───────┼────────┨
┃   │  传动方式  │           │       │        ┃
┃   ├───────┼───────────┼───────┼────────┨
┃   │ 电气控制方式 │           │       │        ┃
┃   ├───────┼───────────┼───────┼────────┨
┃   │       │           │       │        ┃
┠───┼───────┼───────────┼───────┼────────┨
┃设备设│  项 目  │    参数数值    │   项 目 │  参数数值  ┃
┃计参数│       │           │       │        ┃
┃   ├───────┼───────────┼───────┼────────┨
┃   │  载客人数  │           │       │        ┃
┃   ├───────┼───────────┼───────┼────────┨
┃   │  适用乘客  │           │       │        ┃
┃   │       │           │       │        ┃
┗━━━┷━━━━━━━┷━━━━━━━━━━━┷━━━━━━━┷━━━━━━━━┛
续上表
┏━━┯━━┯━━━━┯━━━━━┯━━━┯━━━━━┓
┃鉴定│序号│文件名称│图号或编号│ 纸型│数量或页数┃
┃送审│  │    │     │   │     ┃
┃设计│  │    │     │   │     ┃
┃文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申请│                       ┃
┃受理│鉴定机构:(公章)              ┃
┃  │                       ┃
┃  │受理人员:           年  月  日┃
┃  │                       ┃
┗━━┷━━━━━━━━━━━━━━━━━━━━━━━┛


  填写说明:
  1.需要填写的内容可以另加附页。
  2.“设计来源”选择填写:新开发的产品;对原设计进行修改后重新设计的产品;境外设计、制造在境内安装使用的产品;已投入使用的产品;改变主要技术参数的改造等。
  3.“适用乘客”选择填写:成人;儿童;成人儿童均可以。
  4.“传动方式”选择填写:机械 ;液压 ;气动 或其他。
  5.结构形式一样,不同规格的系列产品,可以以一并申请,进行一次鉴定。
  6.申请鉴定的大型游乐设施应当附设备简图。
  7.本表一式两份,鉴定机构签署意见后一份返给申请单位,一份存档。
  8.此表可以从相关网站下载或自行复制。

  附件4:     大型游乐设施设计文件鉴定内容与要求

┏━━━━━┯━━┯━━━━━━━━━┯━━━━━━━━━━━━━━━━━━━━━━━━━━━━━━┓
┃项目类别 │编号│  鉴定项目    │             鉴定要求             ┃
┠─────┼──┼─────────┼──────────────────────────────┨
┃1.    │1.1 │主要技术参数   │技术性能和参数(运行速度、倾角、坡度、加速度、加速度变化值、┃
┃技术参数 │  │         │制动时间和距离、转弯半径、起动性能等)应当符合安全技术规范、┃
┃     │  │         │标准和保证安全的要求。                   ┃
┃     ├──┼─────────┼──────────────────────────────┨
┃     │1.2 │环境影响     │环境条件对运转的限制,如风、雨、腐蚀、极热极冷等条件应当满足┃
┃     │  │         │安全条件。                         ┃
┠─────┼──┼─────────┼──────────────────────────────┨
┃2.关键 │2.1 │金属结构     │支柱、梁、框架、支撑、吊挂构件等结构应当考虑应力集中、振动、┃
┃部位结构 │  │         │动载、循环载荷、风险程度和环境的影响,安全系数选取、主要焊缝┃
┃     │  │         │的布置、施焊和热处理、探伤要求应当符合安全技术规范、标准和保┃
┃     │  │         │证安全的要求。                       ┃
┃     ├──┼─────────┼──────────────────────────────┨
┃     │2.2 │运行轨道     │运行轨道结构主要联接及焊缝的布置、施焊和热处理、探伤要求应当┃
┃     │  │         │符合安全技术规范、标准和保证安全的要求。          ┃
┃     ├──┼─────────┼──────────────────────────────┨
┃     │2.3 │轴类等机械零件  │轴类等机械零件的结构应当满足设计、热处理、探伤要求,符合安全┃
┃     │  │         │技术规范、标准和保证安全的要求。              ┃
┃     ├──┼─────────┼──────────────────────────────┨
┃     │2.4 │标准件及定型产  │机加工或外购的标准件应当满足设计、热处理、探伤要求;高强度螺┃
┃     │  │品        │栓等级选择及预紧力、外购的定型机电产品应当满足设计和保证安全┃
┃     │  │         │的要求。                          ┃
┃     ├──┼─────────┼──────────────────────────────┨
┃     │2.5 │链条和钢丝绳   │链条和钢丝绳的性能应当满足载荷作用下动载和疲劳的要求。   ┃
┃     ├──┼─────────┼──────────────────────────────┨
┃     │2.6 │载客装置     │座席、座舱、滑车等载客装置的结构应当符合安全技术规范、标准和┃
┃     │  │         │保证安全的要求。                      ┃
┃     ├──┼─────────┼──────────────────────────────┨
┃     │2.7 │其他结构     │站台、平台、楼梯、天桥、栅栏的设置与结构应当符合安全技术规 ┃
┃     │  │         │范、标准和保证安全的要求。                 ┃
┠─────┼──┼─────────┼──────────────────────────────┨
┃3.材料 │3.1 │金属材料     │主轴、重要销轴及其他关键零件所用金属材料应当满足安全要求,热┃
┃     │  │         │处理和无损探伤应当符合国家标准。              ┃
┃     ├──┼─────────┼──────────────────────────────┨
┃     │3.2 │非金属材料    │非金属材料的强度、抗老化性能、环保性能、工艺性能应当满足安全┃
┃     │  │         │要求,符合国家标准。                    ┃
┠─────┼──┼─────────┼──────────────────────────────┨
┃4.    │4.1 │机械传动装置   │机械传动装置应当符合技术规范、标准要求,满足安全要求。   ┃
┃传动和制 │  │         │                              ┃
┃动部分  │  │         │                              ┃
┃     ├──┼─────────┼──────────────────────────────┨
┃     │4.2 │液压及气动装置  │液压及气动装置应当符合技术规范、标准要求,满足安全要求。  ┃
┃     ├──┼─────────┼──────────────────────────────┨
┃     │4.3 │制动装置     │制动装置应当符合技术规范、标准要求,满足安全要求。     ┃
┃     ├──┼─────────┼──────────────────────────────┨
┃     │4. │设备润滑系统   │润滑方式、润滑部位应当符合技术规范、标准要求。       ┃
┠─────┼──┼─────────┼──────────────────────────────┨
┃5.    │5.1 │乘客的约束物   │游乐设施的乘人部分对乘客的约束应当与其运动特点相符,周围  ┃
┃限制和  │  │         │的缓冲物应当满足保证安全的要求。              ┃
┃保护乘  │  │         │                              ┃
┃人的安  │  │         │                              ┃
┃全保险  │  │         │                              ┃
┃装置   │  │         │                              ┃
┃     ├──┼─────────┼──────────────────────────────┨
┃     │5.2 │保险装置(二道保险│安全装置必须可靠,满足技术规范、标准和保证安全的要求。所  ┃
┃     │  │、门锁)     │有涉及到人身安全的关键部位,应该并能够采取保险措施时,应  ┃
┃     │  │         │当采取保险措施,保险措施必须可靠和有效。          ┃
┃     ├──┼─────────┼──────────────────────────────┨
┃     │5.3 │限速装置     │                              ┃
┃     ├──┼─────────┼──────────────────────────────┨
┃     │5.4 │缓冲装置     │                              ┃
┃     ├──┼─────────┼──────────────────────────────┨
┃     │5.5 │行程及限位装置  │                              ┃
┃     ├──┼─────────┼──────────────────────────────┨
┃     │5.6 │防碰撞装置    │                              ┃
┃     ├──┼─────────┼──────────────────────────────┨
┃     │5.7 │过载过压保护装置 │                              ┃
┃     ├──┼─────────┼──────────────────────────────┨
┃     │5.8 │自动控制装置   │                              ┃
┃     ├──┼─────────┼──────────────────────────────┨
┃     │5.9 │设备安全罩    │                              ┃
┃     ├──┼─────────┼──────────────────────────────┨
┃     │5.10│疏散游客的措施  │必须有故障状态下疏散游客的措施。              ┃
┠─────┼──┼─────────┼──────────────────────────────┨
┃6.    │6.1 │电气设备     │设计和选用设备必须满足工况和保证安全要求。         ┃
┃电气部  │  │         │                              ┃
┃分    │  │         │                              ┃
┃     ├──┼─────────┼──────────────────────────────┨
┃     │6.2 │电器元件和导线  │                              ┃
┃     ├──┼─────────┼──────────────────────────────┨
┃     │6.3 │漏电保护装置   │                              ┃
┃     ├──┼─────────┼──────────────────────────────┨
┃     │6.4 │避雷和接地装置  │                              ┃
┃     ├──┼─────────┼──────────────────────────────┨
┃     │6.5 │安全保护系统   │设计必须满足工况和保证安全要求。              ┃
┃     ├──┼─────────┼──────────────────────────────┨
┃     │6.6 │电压与绝缘    │                              ┃
┃     ├──┼─────────┼──────────────────────────────┨
┃     │6.7 │电气系统设计   │                              ┃
┠─────┼──┼─────────┼──────────────────────────────┨
┃7.    │7.1 │设计说明书    │设计依据标准和规程应当正确;技术性能及参数应当符合标准要  ┃
┃设计资  │  │         │求;运行方式应当可靠。                   ┃
┃料    │  │         │                              ┃
┃     ├──┼─────────┼──────────────────────────────┨
┃     │7.2 │设计计算书    │计算项目应当齐全;采用的公式应适当,各种参数的选取应当合  ┃
┃     │  │         │理(如动载系数、应当力集中系数、传动效率、材料强度、许用  ┃
┃     │  │         │应当力等);受力分析、计算方法、计算过程应当完整正确;选  ┃
┃     │  │         │取的标准机电产品(型号、功率、扭矩等)应当满足工况的要   ┃
┃     │  │         │求;强度(安全系数)、刚度应当符合安全技术规范、标准和保  ┃
┃     │  │         │证安全的要求。                       ┃
┃     ├──┼─────────┼──────────────────────────────┨
┃     │7.2 │产品使用说明书  │内容应当全面,无遗漏;操作规程应当正确合理;乘客须知中重  ┃
┃     │  │         │要内容无遗漏,其规定应当合理。               ┃
┠─────┼──┼─────────┼──────────────────────────────┨
┃8.其他  │  │         │                              ┃
┃要求   │  │         │                              ┃
┗━━━━━┷━━┷━━━━━━━━━┷━━━━━━━━━━━━━━━━━━━━━━━━━━━━━━┛



  附件5:          特种设备设计文件鉴定报告

  报告编号:
  设备种类: 大型游乐设施
  设备类型:
  设备型式:
  设备名称:
  申请单位:
  设计单位:
  批准日期:
  鉴定机构:      (盖章)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制

                注意事项

  1.本报告书适用于大型游乐设施设计文件的鉴定。
  2.本报告书无鉴定、审核、批准人员签字和鉴定 机构章无效。
  3.本报告书应当由计算机打印输出或用钢笔填写 ,字迹应当工整,涂改无效。
  4.本报告书一式二份,由鉴定机构和申请单位分 别保存。
  5.申请单位对鉴定报告如有异议,应当在收到报 告书十五日内,向鉴定机构提交书面材料。

               鉴定机构信息

  机构名称:
  地址:
  邮政编码:
  电话:
  传真:
  Email:

          大型游乐设施设计文件鉴定报告

┏━━━━━━┯━━━━━━━━━━┯━━━━━━┯━━━━━━━━━┓
┃ 设备名称 │          │型号规格  │         ┃
┠──────┼──────────┼──────┼─────────┨
┃ 申请单位 │          │ 设计单位 │         ┃
┠──────┼──────────┼──────┼─────────┨
┃ 设备类型 │          │ 设计日期 │         ┃
┠──────┼──────────┼──────┼─────────┨
┃ 设计属性 │□新设计 □修改设计│ 鉴定属性 │ □鉴定 □确认 ┃
┠──────┼──────────┼──────┼─────────┨
┃ 鉴定地点 │          │ 鉴定日期 │         ┃
┠──────┼──────────┼──────┼─────────┨
┃ 鉴定依据 │          │ 鉴定人员 │         ┃
┠──────┼──────────┼──────┼─────────┨
┃ 复审日期 │          │ 复审人员 │         ┃
┠──────┼──────────┴──────┴─────────┨
┃   鉴   │                           ┃
┃   定   │                           ┃
┃   结   │                           ┃
┃   论   │                           ┃
┃      │                           ┃
┃      │                           ┃
┃      │                           ┃
┠──────┼───────────────────────────┨
┃鉴定所覆盖范│                           ┃
┃围     │                           ┃
┠──────┼───────────────────────────┨
┃ 备  注 │                           ┃
┠──────┴───────────────────────────┨
┃                      (鉴定机构章)     ┃
┃鉴定:    审核:     批准:      年 月 日      ┃
┠─────────────────┬────────────────┦
┃      主要技术参数      │                │
┠─────────────────┼────────────────┤
┃      主要设计依据      │                │
┠─────────────────┴────────────────┤
┃             简 图                  │
┠──────────────────────────────────┤
┃                                  │
┗━━━━━━━━━━━━━━━━━━━━━━━━━━━━━━━━━━┙



┏━━━━┯━━┯━━━━┯━━━━┯━━━┯━━━┓
┃项目类别│编号│鉴定项目│鉴定结果│结 论│备 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附件6:       大型游乐设施设计文件鉴定意见书 
                              编号:

┏━━━━━━━━━━━━━┯━━━━━━┯━━━━━━━┯━━━━━━━━┓
┃   申请鉴定设施名称   │      │  鉴定日期  │        ┃
┠─────────────┼──────┴───────┴────────┨
┃    申请鉴定单位    │                       ┃
┠─────────────┼───────────────────────┨
┃    主要技术参数    │                       ┃
┠─────────────┼───────────────────────┨
┃    主要鉴定依据    │                       ┃
┠─────────────┴───────────────────────┨
┃鉴定意见:(可以另加附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鉴定机构章)         ┃
┃ 鉴定人员:              年 月 日             ┃
┠───────┬─────────────────────────────┨
┃  备  注  │                             ┃
┠───────┴─────────────────────────────┨
┃整改情况:(可以另加附页)                        ┃
┃                                     ┃
┃                                     ┃
┃                                     ┃
┃                                     ┃
┃                                     ┃
┃                                     ┃
┃                                     ┃
┃                       (申请单位章)        ┃
┃               负责人:     日期:           ┃
┠─────────────────────────────────────┨
┃复 审 补 充 资 料                             ┃
┠──────┬─────────┬───────┬────┬───────┨
┃  序号  │    资 料 名 称│ 页(张)数 │资料编号│  备  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复审意见:(可以另加附页)                        ┃

不分页显示   总共2页  1 [2]

  下一页

江苏省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实施细则(修正)

江苏省人大常委会


江苏省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实施细则(修正)
江苏省人大常委会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选举工作机构
第三章 代表名额的确定和分配
第四章 选区划分
第五章 选民登记
第六章 代表候选人的提出
第七章 选举程序
第八章 对代表的监督、罢免和补选
第九章 对破坏选举的制裁
第十章 附 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下简称《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以下简称《选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以下简称《地方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全
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以下简称《代表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情况,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省出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省人民代表大会选举;
省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选举;
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以下简称县级)的人民代表大会选举;
县、乡(镇)两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
第三条 凡年满十八周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和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第四条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应当具有广泛性。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国家工作人员、人民解放军、少数民族、各政党和爱国人士、归国华侨、台籍同胞等要有适当数量的代表。
代表中妇女应当有一定的比例。在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换届选举时,省、市、县三级的妇女代表候选人比例不低于25%,乡级的妇女代表候选人比例不低于20%。
第五条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选举经费,由各该级选举工作机构编造预算,分别列入地方各级财政支出。

第二章 选举工作机构
第六条 省、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持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
第七条 县、乡两级人民代表大会换届选举期间,省、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设立选举工作办公室,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领导下,指导县、乡两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工作。
乡级人民代表大会换届选举与县级的不同时进行时,县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设立选举工作办公室,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领导下,具体指导乡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工作。
县、乡两级设立选举委员会,主持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县级选举委员会受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领导。乡级选举委员会受县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领导。
第八条 县级选举委员会由十五人至二十一人组成,设主任一人,副主任三至五人;乡级选举委员会由七至十三人组成,设主任一人,副主任一至三人。
第九条 县级选举委员会由该级领导机关和各政党、各人民团体的负责人以及有关人员组成;乡级选举委员会由该级党政机关、人民团体的负责人和有关人员组成。
县、乡两级选举委员会的组成人员,均由县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命。
第十条 选举委员会的职责:
(一)负责《选举法》和本细则的贯彻执行;
(二)制定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选举工作计划,规定选举日;
(三)宣传《宪法》、《选举法》、《地方组织法》、《代表法》和有关法律、法规;
(四)训练选举工作人员;
(五)划分选区,分配各选区应选代表的名额;
(六)组织各选区进行选民登记、核对和选民资格审查,公布选民名单,印发选民证,受理对于选民名单不同意见的申诉,并作出决定;
(七)组织各选区选民推荐代表候选人,根据较多数选民的意见,确定和公布正式代表候选人名单;
(八)组织各选区选民投票选举代表,确定选举结果是否有效,公布当选代表名单。
第十一条 县级选举委员会设立办公室,配备主任一人,副主任若干人和一定数量的工作人员,并可分设秘书、宣传、组织、选举事务、选民资格审查等组,分别负责有关选举的各项具体工作。
乡级选举委员会设立办公室,负责有关选举的各项具体工作。
经县级选举委员会批准,可以按街道、机关、企业事业系统设立选举工作领导小组,组织所辖选区的县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工作。
第十二条 在县、乡两级人民代表大会换届选举同时进行时,乡级选举委员会同时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县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工作。
在县级人民代表大会换届选举与乡级的不同时进行时,经县级选举委员会批准,可以按乡、镇设立选举工作领导小组,组织所辖选区的县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工作。
第十三条 选区设立选举工作小组,由有关单位派人参加,设组长一人,副组长若干人,负责选区内的选举工作。选区内可以划分若干选民小组,由选民推选正副组长各一人,负责组织选民活动。
第十四条 县级、乡级选举工作结束后,选举工作机构随之撤销。有关选举工作方面的事宜,由县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处理。

第三章 代表名额的确定和分配
第十五条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名额,依照《选举法》的规定确定:
(一)省的代表名额基数为三百五十名,每十五万人可以增加一名代表;
(二)设区的市的代表名额基数为二百四十名,每二万五千人可以增加一名代表;人口超过一千万的,代表总名额不得超过六百五十名;
(三)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的代表名额基数为一百二十名,每五千人可以增加一名代表;人口超过一百六十五万的,代表总名额不得超过四百五十名;
(四)乡、民族乡、镇的代表名额基数为四十名,每一千五百人可以增加一名代表;人口超过九万的乡、民族乡的代表总名额不得超过一百名;人口超过十三万的镇的代表总名额不得超过一百三十名。
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具体名额,依法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确定。设区的市和县级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具体名额,依法由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确定,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乡级的人民代表大会的具体名额,依法由县级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确定
,报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第十六条 计算增加代表名额的人口数,以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核定的人口数为准。
第十七条 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的具体分配方案,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依据《选举法》第十三条的规定提出,报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
第十八条 县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应当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镇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镇的人口特多的县,或者不属于县级以下人民政府领导的企业事业组织的人员数在全县总人口中所占比例较大的县,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同镇或者企
业事业组织人员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之比可以小于四比一直至一比一。县级机关选区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应当和镇的选区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基本相等。
县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的具体分配方案,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依照《选举法》第十二条和前款的规定提出,报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并由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第十九条 不设区的市和市辖区的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应多于市区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
驻在本行政区域内的上级或者外地的机关和企业事业组织的人员,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可以多于本级所属组织的人员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具体分配时,可通过协商确定。
不设区的市和市辖区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的具体分配方案,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依照《选举法》第十三条和前款的规定提出,报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并由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第二十条 乡级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的具体分配方案,由本级选举委员会依照《选举法》第十二条和本细则第十九条第二款的规定提出,报县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
第二十一条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及其具体分配方案经确定后,除了由于行政区划变动或者由于重大工程建设等原因造成人口较大变动的外,不再变动。
第二十二条 中国人民解放军选举出席本省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由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与省军区、军分区和团或者相当于团以上的单位的领导机关协商确定。

第四章 选区划分
第二十三条 选区应当本着便于选民参加选举活动和选举组织工作,便于选民了解代表候选人,便于代表联系选民,便于选民监督代表的原则,可以按居住状况划分,也可以按生产单位、事业单位、工作单位划分。
县、乡两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分配到选区,按选区进行选举。每个选区只能产生一至三名代表。
第二十四条 选举县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区,农村以邻近几个村划为一个选区,也可以将村与邻近的单位划为一个选区。
县属农场、林场、园圃(包括所属生产组织)可以单独划分选区;人口少的,可以和邻近单位划为一个选区。
在市辖区和城镇的机关、企业事业组织可以单独或者按系统、行业划分选区;人口少的,可以和邻近单位划为一个选区;居民可以按街道居民组织划分选区,也可以和其他单位的人员划为一个选区。
第二十五条 县级以上所属的单位,根据人口多少,可以划分一个或者若干个选区;人口少的,可以和邻近的单位划为一个选区。
第二十六条 驻在乡、镇的属于设区的市以上人民政府领导的企业事业组织的人员,参加县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不参加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
驻在乡、镇的县级机关以及县级人民政府领导的企业事业组织的人员,参加县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也参加所在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
县和不设区的市人民政府驻地在市区内的,其所属机关、团体和企业事业组织的人员,参加所属县、不设区的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不参加市辖区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
县和市辖区所属的企业事业组织,驻地在外县或者邻近市辖区的,其人员只参加所属县和市辖区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不参加驻地所在县或者市辖区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
城市中属于设区的市以上人民政府领导的企业事业组织下属机构的人员,分驻在市区不同行政区域的,参加驻地选区的选举,或者参加主管单位所在地选区的选举。
第二十七条 选举县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选举乡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区,一般应分别划分。

第五章 选民登记
第二十八条 选民登记按选区进行,经登记确认的选民资格长期有效。每次选举前对上次选民登记以后新满十八周岁的、被剥夺政治权利期满后恢复政治权利的选民,予以登记。对选民经登记后迁出原选区的,列入新迁入的选区的选民名单;对死亡的和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
从选民名单上除名。
计算年满十八周岁的时间,以当地规定的选举日为准。用农历计算出生日期的,应当换算为公历出生的日期。
第二十九条 每一个选民只能在一个选区进行选民登记。凡下列情况者,按照以下规定办理:
(一)凡本选区外出的选民,一般仍应由原选区核对后列入选民名单。如果本人不能返回原选区参加选举的,可以依法委托办理。如果本人愿意在外出所在地参加选举的,也可以按照当地选举委员会的有关规定,持选民资格证明就地进行选民登记。
(二)凡本选区外来的选民,一般应回原选区参加选举。如果本人愿意参加现居住地或者现工作地的选区选举的,应当按照当地选举委员会的有关规定,持选民资格证明到现居住地或者现工作地的选区进行选民登记。如果外来的选民已经在现居住地或者现工作地的选区参加上一次选举
的,经现选区对其资格核对后,可以继续参加选举。
(三)离、退休人员可以参加户口所在地选区或者所属单位选区的选民登记,居住在外地的也可以持选民资格证明参加现居住地选区的选民登记。
(四)在县级人民代表大会换届选举时,人民解放军驻地方的军代表,在地方院校学习的军队干部、战士,可以参加所在地选区的选民登记。
(五)旅居国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县级以下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选举期间在国内的,可以参加原籍地或者出国前居住地的选举。
第三十条 县级或者乡级人民代表大会换届选举时,县级或者乡级选举委员会应当发布选民登记公告,对选民登记的时间、地点、方法、注意事项等提出要求。选民应当主动参加登记。
各选区可以设立选民登记站进行选民登记,也可以按单位、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管辖范围进行选民登记,使每一个有选举权的人都能依法行使选举权利。
第三十一条 因反革命案或者其他严重刑事犯罪案被羁押,正在受侦查、起诉、审判的人,经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在被羁押期间,停止行使选举权利。
第三十二条 剥夺和停止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不予登记,由乡级选举工作机构报县级选举委员会或者县级选举工作办公室备案。
第三十三条 下列人员应当准予行使选举权利:
(一)被判处有期徒刑、拘役、管制而没有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
(二)被羁押正在受侦查、起诉、审判,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没有决定停止行使选举权利的;
(三)正在取保候审或者被监视居住的;
(四)正在被劳动教养的;
(五)正在受拘留处罚的。
以上所列人员参加选举,由选举委员会和执行监禁、羁押、拘留或者劳动教养的机关共同决定,可以在当地参加选举;不在当地参加选举的,可以委托有选举权的亲属或者其他选民代为投票,或者在流动票箱投票;被判处拘役、受拘留处罚或者被劳动教养的人,也可以在选举日回原选
区参加选举。
第三十四条 无法行使选举权利的精神病患者和无法表达意志的痴傻人员,在取得医院的证明或者征得其监护人的同意,并经选举委员会认可后,不列入选民名单。
间歇性精神病患者,应列入选民名单;选举时病发的,不行使选举权利。
患有急性传染病正在住院治疗的选民,可以由选区委托专业医务人员负责组织选举工作。
第三十五条 选民名单应在选举日的二十日以前公布。实行凭选民证参加投票选举的,应当发给选民证。对公布的选民名单有不同意见的,依照《选举法》第二十八条的规定办理。
第三十六条 在选举日以前,对选民名单要进行复查,对新迁入、迁出、死亡的选民,应当分别予以列入选民名单或者除名。如果选举委员会规定的选举日推迟,新增加的年满十八周岁的选民,应当予以补登并公布。
第三十七条 每次选举工作结束后,农村的选民名册由乡级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保管;城市的选民名册由市辖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事机构保管,或者由其委托街道办事处保管。

第六章 代表候选人的提出
第三十八条 由选民直接选举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候选人,按选区提名产生。
各政党、各人民团体可以联合或者单独提名代表候选人,并由选举委员会向选区推荐。选民十人以上联名也可以推荐代表候选人。推荐者所推荐的代表候选人名额,以本选区应选代表的人数为限,并应当向选举委员会介绍所推荐的候选人的情况。

第三十九条 各选区对于依法提出的代表候选人,要如实汇总上报,不得任意调换或者增减。选举委员会汇总各方面提出的代表候选人名单,按选区以姓氏笔划为序,在选举日的十五日以前向选民公布。
选区要把代表候选人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文化程度、工作单位、职务等基本情况向各选民小组介绍。
第四十条 代表候选人名单公布后,由选举委员会组织各该选区的选民小组充分酝酿、讨论、协商,根据较多数选民的意见,确定正式代表候选人名单,并在选举日的五日以前公布。
第四十一条 由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的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候选人,可以由各政党、各人民团体联合或者单独提名推荐,也可以由代表十人以上联名推荐。推荐者应当通过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向代表介绍所推荐的代表候选人的情况。
第四十二条 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在选举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时,提名、酝酿代表候选人的时间不得少于两天。各该级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将依法提出的代表候选人名单印发全体代表,由全体代表酝酿、讨论。如果所提候选人的人数符合《选举法》第三十条规定的差
额比例,将候选人名单按照姓氏笔划顺序排列,直接进行投票选举。如果所提候选人的人数超过《选举法》第三十条规定的最高差额比例,则进行预选,根据预选时得票多少的顺序,按照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选举办法根据《选举法》确定的具体差额比例,确定正式代表候选人名单,进行投
票选举。
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在选举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时,代表候选人不限于各该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
第四十三条 在选举日以前,选举委员会应当实事求是地向选民介绍正式代表候选人的情况,还可以组织代表候选人与选民见面。
推荐代表候选人的政党、人民团体和选民、代表可以在选民小组会议或者代表小组会议上介绍所推荐的代表候选人的情况。但是在选举日必须停止对代表候选人的介绍。
第四十四条 由选民直接选举的正式代表候选人的名额,应多于应选代表名额三分之一至一倍;由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的正式代表候选人的名额,应多于应选代表名额五分之一到二分之一。

第七章 选举程序
第四十五条 认真做好投票选举前的准备工作:
(一)向选民宣传投票选举的意义,公布投票选举的具体时间、地点、方法,准备好票箱和流动票箱、选票(候选人应按姓氏笔划为序排列),布置好投票站或者选举大会会场;
(二)认真核实参选人数,落实外出选民的委托投票人;
(三)训练好工作人员。
第四十六条 在选民直接选举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时,各选区应当设立投票站或者召开选举大会进行选举。对于不便到场投票的选民,可以组织三名以上选举工作人员带流动票箱登门接受投票。
第四十七条 在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行政区域内的各选区的投票选举,可以错开进行,一般从统一规定的选举日起的五日内完成。如果因特殊情况需要适当提前或者推迟选举的,须经选举委员会批准。
第四十八条 每一选民在一次选举中只有一个投票权。在选民直接选举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时,选民根据选举委员会的规定,凭居民身份证或者选民证领取选票。选民如果在选举期间外出的,经选举委员会或者由选举委员会授权选区选举工作小组同意,可以书面委托其他选民代为投票
。每一选民接受的委托不得超过三人。
投票站或者选举大会,应当由选举委员会派人或者委托选区选举工作小组领导人主持,选举时应当公布选民人数、代表候选人名单和应选名额及投票注意事项,组织选民投票。
代表候选人不得主持本选区的投票选举,也不得担任监票和计票人员。
第四十九条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一律采取无记名投票的方法。选举人对于代表候选人可以投赞成票,可以投反对票,可以另选其他任何选民,也可以弃权。
选民或者代表如果是文盲或者因残疾不能写选票的,可以委托除代表候选人之外的他所信任的人代写,代写人不得违背委托人的意志。
第五十条 每次选举所投的票数,多于投票人数的无效,等于或者少于投票人数的有效。
每一选票所选的人数,多于规定应选代表人数的作废,等于或者少于规定应选代表人数的有效。
第五十一条 在选民直接选举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时,选区全体选民的过半数参加投票,选举有效。代表候选人获得参加投票的选民过半数的选票时,始得当选。
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在选举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时,代表候选人获得全体代表过半数的选票时,始得当选。
获得过半数选票的代表候选人的人数超过应选代表名额时,以得票多的当选。如遇票数相等不能确定当选人时,应当就票数相等的候选人再次投票,以得票多的当选。
获得过半数选票的当选代表的人数少于应选代表名额时,不足的名额另行选举。另行选举时,根据在第一次投票时得票多少的顺序,按照《选举法》第三十条规定的差额比例,确定候选人名单。如果只选一人,候选人应为二人。
依照前款规定另行选举县级和乡级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时,代表候选人以得票多的当选,但是得票数不得少于选票的三分之一;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在另行选举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时,代表候选人获得全体代表过半数的选票,始得当选。
第五十二条 选举时,如果本选区所有代表候选人均未获得参加投票的选民过半数的选票,应当征求选民意见,再次组织选举,也可以重新酝酿提名其他代表候选人,另行组织选举。
第五十三条 投票完毕,计票人员在监票人员监督下,核对票数,进行计票。计票结果由主持人和监票人作出记录,共同签字,并将选票封存。
由选民直接选举县、乡两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结果,应当于该选区投票结束的当日或者次日向本选区的选民宣布,并上报本级选举委员会审核。经本级选举委员会根据《选举法》和本细则确认有效后,张榜公布当选代表名单。
由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结果,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根据《选举法》、本细则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办法确认有效后,当场予以宣布。
选举产生的代表的代表资格经依法确认有效后,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给代表证;乡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发给代表证。

第八章 对代表的监督、罢免和补选
第五十四条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受选民和原选举单位的监督。选民或者选举单位都有权罢免自己选出的代表。

罢免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具体办法和程序,依照《选举法》第四十四条、第四十五条、第四十六条、第四十七条和第四十八条的规定办理。
第五十五条 由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可以向选举他的人民代表大会的常务委员会书面提出辞职,由常务委员会作出决定。县级以上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辞职请求被接受的,应当予以公告,并报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县级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可以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书面提出辞职,由常务委员会作出决定。县级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辞职请求被接受的,应当公告原选区选民。
乡级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可以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书面提出辞职,经主席团同意后,公告原选区选民,并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作出报告。
第五十六条 由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在任期内因故出缺时,可以由选举产生该级代表的人民代表大会补选;在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可以由该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补选。
直接选举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在任期内因故出缺时,由原选区选民直接进行补选。
第五十七条 由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补选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在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上进行时,由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主持;在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会议上进行时,由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会议主持。
补选直接选举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县级的由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会议主持,乡级的由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主持。
由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常务委员会补选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主持者应当事先报告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补选乡级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主持者应当事先报告县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第五十八条 在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上补选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时,代表候选人提名方式,按照本细则第四十一条的规定办理。
在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会议上补选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时,各政党、各人民团体可以联合或者单独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推荐代表候选人;省和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五人以上联名,县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三
人以上联名,也可以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推荐代表候选人。
补选直接选举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时,各政党、各人民团体可以联合或者单独分别向县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乡级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推荐代表候选人;本选区选民十人以上联名也可以向县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乡级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推荐代表候选人。
推荐者所推荐的代表候选人人数,均不得超过应当补选的代表名额。
第五十九条 补选代表的主持者应当向代表或者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或者选民介绍代表候选人的情况。推荐代表候选人的政党、团体、代表、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和选民,可以在代表小组会议上或者常务委员会会议上或者选民小组会议上介绍所推荐的代表候选人的情况。
第六十条 补选出缺的代表时,代表候选人的名额可以多于应选代表的名额,进行差额选举;也可以同应选名额相等,进行等额选举。
补选代表实行差额选举时,具体的差额比例依照《选举法》第三十条的规定办理。
第六十一条 补选县、乡两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时,应当重新核对原选区的选民名单,对选民变动情况进行补正,并予以公布。
经过选区选民民主协商后确定补选的县、乡两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正式候选人名单,应当在选举日以前向该选区的选民公布。
第六十二条 补选代表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选举人对于代表候选人可以投赞成票,可以投反对票,可以依法另选其他任何选民,也可以投弃权票。
由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常务委员会补选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时,代表候选人获得全体代表过半数或者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过半数的赞成票,始得当选。
补选直接选举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时,参加投票的选民超过选区全体选民的半数,选举有效。代表候选人获得参加投票的选民过半数的选票时,始得当选。
第六十三条 补选代表的计票、监票工作参照本细则第五十三条的规定办理。
补选结果应当在选举完成时予以宣布。补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省、设区的市及乡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结果,应及时报告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第六十四条 补选代表的代表资格经依法确认有效后,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给代表证;乡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发给代表证。补选代表的任期到本届人民代表大会届满时为止。
第六十五条 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江苏部队补选本省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依照《中国人民解放军选举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办法》并参照本细则的规定办理。

第九章 对破坏选举的制裁
第六十六条 为保障选民和代表自由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在选举过程中,对有违法行为的,依照《选举法》第五十二条的规定处理。

第十章 附 则
第六十七条 本细则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附: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江苏省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实施细则》的决定

(1995年6月16日江苏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

决定
根据宪法的基本原则和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关于修改选举法、地方组织法的决定,结合几年来全省选举工作的实践经验,江苏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决定对《江苏省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实施细则》作如下修改和补充:
一、第一条修改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下简称《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以下简称《选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以下简称《地方组织法》)、《中华
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以下简称《代表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情况,制定本细则。”
二、第二条第一款修改为:“省出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省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同时将本条第五款“县、乡两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工作,统一部署,结合进行”删去。
三、第二十五条和第二十八条合并修改为一条,作为第三条:“凡年满十八周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和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四、第二十条改为第四条,其中“代表中妇女应有一定的比例”一句修改后作为第二款:“代表中妇女应当有一定的比例。在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换届选举时,省、市、县三级的妇女代表候选人比例不低于25%,乡级的妇女代表候选人比例不低于20%。”
五、第六条改为第七条,增加第二款:“乡级人民代表大会换届选举与县级的不同时进行时,县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设立选举工作办公室,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领导下,具体指导乡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工作。”
第二款改为第三款,其中“乡、镇选举委员会受县级选举委员会的领导”,修改为:“乡级选举委员会受县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领导”。
六、第九条改为第十条,第一项修改为:“负责《选举法》和本细则的贯彻执行”。第三项修改为:“宣传《宪法》、《选举法》、《地方组织法》、《代表法》和有关法律、法规”。
七、第十条改为第十一条,第三款修改为:“经县级选举委员会批准,可以按街道、机关、企业事业系统设立选举工作领导小组,组织所辖选区的县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工作。”
八、第十一条改为第十二条,修改为:“在县、乡两级人民代表大会换届选举同时进行时,乡级选举委员会同时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县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工作。
“在县级人民代表大会换届选举与乡级的不同时进行时,经县级选举委员会批准,可以按乡、镇设立选举工作领导小组,组织所辖选区的县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工作。”
九、第十四条改为第十五条,修改为:“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名额,依照《选举法》的规定确定:
“(一)省的代表名额基数为三百五十名,每十五万人可以增加一名代表;
“(二)设区的市的代表名额基数为二百四十名,每二万五千人可以增加一名代表;人口超过一千万的,代表总名额不得超过六百五十名;
“(三)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的代表名额基数为一百二十名,每五千人可以增加一名代表;人口超过一百六十五万的,代表总名额不得超过四百五十名;
“(四)乡、民族乡、镇的代表名额基数为四十名,每一千五百人可以增加一名代表;人口超过九万的乡、民族乡的代表总名额不得超过一百名;人口超过十三万的镇的代表总名额不得超过一百三十名。
“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具体名额,依法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确定。设区的市和县级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具体名额,依法由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确定,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乡级的人民代表大会的具体名额,依法由县级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确
定,报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十、第十五条改为第十六条,修改为:“计算增加代表名额的人口数,以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核定的人口数为准。”
十一、第十六条改为第十七条,修改为:“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的具体分配方案,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依照《选举法》第十三条的规定提出,报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
十二、第十七条改为第十八条,增加第二款:“县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的具体分配方案,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依照《选举法》第十二条和前款的规定提出,报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并由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
会备案。”
十三、第十八条改为第十九条,第一款修改为“不设区的市和市辖区的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应多于市区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
增加第三款:“不设区的市和市辖区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的具体分配方案,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依照《选举法》第十三条和前款的规定提出,报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并由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十四、增加第二十条、第二十一条:
1、“第二十条 乡级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的具体分配方案,由本级选举委员会依照《选举法》第十二条和本细则第十九条第二款的规定提出,报县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
2、“第二十一条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及其具体分配方案经确定后,除了由于行政区划变动或者由于重大工程建设等原因造成人口较大变动的外,不再变动。”
十五、第三条改为第二十六条,第一款修改为:“驻在乡、镇的属于设区的市以上人民政府领导的企业事业组织的人员,参加县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不参加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
增加第二款:“驻在乡、镇的县级机关以及县级人民政府领导的企业事业组织的人员,参加县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也参加所在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
增加第五款:“城市中属于设区的市以上人民政府领导的企业事业组织下属机构的人员,分驻在市区不同行政区域的,参加驻地选区的选举,或者参加主管单位所在地选区的选举。”
十六、第二十六条改为第二十八条,增加第二款:“计算年满十八周岁的时间,以当地规定的选举日为准。用农历计算出生日期的,应当换算为公历出生的日期。”
十七、增加第二十九条:“每一个选民只能在一个选区进行选民登记。凡下列情况者,按照以下规定办理:
“(一)凡本选区外出的选民,一般仍应由原选区核对后列入选民名单。如果本人不能返回原选区参加选举的,可以依法委托办理。如果本人愿意在外出所在地参加选举的,也可以按照当地选举委员会的有关规定,持选民资格证明就地进行选民登记。
“(二)凡本选区外来的选民,一般应回原选区参加选举。如果本人愿意参加现居住地或者现工作地的选区选举的,应当按照当地选举委员会的有关规定,持选民资格证明到现居住地或者现工作地的选区进行选民登记。如果外来的选民已经在现居住地或者现工作地的选区参加上一次选
举的,经现选区对其资格核对后,可以继续参加选举。
“(三)离、退休人员可以参加户口所在地选区或者所属单位选区的选民登记,居住在外地的也可以持选民资格证明参加现居住地选区的选民登记。
“(四)在县级人民代表大会换届选举时,人民解放军驻地方的军代表,在地方院校学习的军队干部、战士,可以参加所在地选区的选民登记。
“(五)旅居国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县级以下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选举期间在国内的,可以参加原籍地或者出国前居住地的选举。”
十八、第二十七条第一款改为第三十条,修改为:“县级或者乡级人民代表大会换届选举时,县级或者乡级选举委员会应当发布选民登记公告,对选民登记的时间、地点、方法、注意事项等提出要求。选民应当主动参加登记。
“各选区可以设立选民登记站进行选民登记,也可以按单位、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管辖范围进行选民登记,使每一个有选举权的人都能依法行使选举权利。”
十九、第三十三条改为第三十五条,修改为:“选民名单应在选举日的二十日以前公布。实行凭选民证参加投票选举的,应当发给选民证。对公布的选民名单有不同意见的,依照《选举法》第二十八条的规定办理。”
二十、第二十七条第二款改为第三十七条,修改为:“每次选举工作结束后,农村的选民名册由乡级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保管;城市的选民名册由市辖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事机构保管,或者由其委托街道办事处保管。”
二十一、第三十六条改为第三十九条,第一款中“在选举日的二十日以前向选民公布”修改为“在选举日的十五日以前向选民公布”。
二十二、第三十八条修改为两条,作为第四十一条、第四十二条:
1、“第四十一条 由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的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候选人,可以由各政党、各人民团体联合或者单独提名推荐,也可以由代表十人以上联名推荐。推荐者应当通过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向代表介绍所推荐的代表候选人的情况。”
2、“第四十二条 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在选举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时,提名、酝酿代表候选人的时间不得少于两天。各该级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将依法提出的代表候选人名单印发全体代表,由全体代表酝酿、讨论。如果所提候选人的人数符合《选举法》第三十条规
定的差额比例,将候选人名单按照姓氏笔划顺序排列,直接进行投票选举。如果所提候选人的人数超过《选举法》第三十条规定的最高差额比例,则进行预选,根据预选时得票多少的顺序,按照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选举办法根据《选举法》确定的具体差额比例,确定正式代表候选人名单,
进行投票选举。
“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在选举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时,代表候选人不限于各该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
二十三、第四十四条改为第四十八条,第一款中“凭选民证发给选票”修改为“在选民直接选举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时,选民根据选举委员会的规定,凭居民身份证或者选民证领取选票”。
二十四、第四十七条改为第五十一条,修改为:“在选民直接选举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时,选区全体选民的过半数参加投票,选举有效。代表候选人获得参加投票的选民过半数的选票时,始得当选。
“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在选举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时,代表候选人获得全体代表过半数的选票时,始得当选。
“获得过半数选票的代表候选人的人数超过应选代表名额时,以得票多的当选。如遇票数相等不能确定当选人时,应当就票数相等的候选人再次投票,以得票多的当选。
“获得过半数选票的当选代表的人数少于应选代表名额时,不足的名额另行选举。另行选举时,根据在第一次投票时得票多少的顺序,按照《选举法》第三十条规定的差额比例,确定候选人名单。如果只选一人,候选人应为二人。
“依照前款规定另行选举县级和乡级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时,代表候选人以得票多的当选,但是得票数不得少于选票的三分之一;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在另行选举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时,代表候选人获得全体代表过半数的选票,始得当选。”
二十五、第四十九条改为第五十三条,修改为:“投票完毕,计票人员在监票人员监督下,核对票数,进行计票。计票结果由主持人和监票人作出记录,共同签字,并将选票封存。
“由选民直接选举县、乡两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结果,应当于该选区投票结束的当日或者次日向本选区的选民宣布,并上报本级选举委员会审核。经本级选举委员会根据《选举法》和本细则确认有效后,张榜公布当选代表名单。
“由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结果,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根据《选举法》、本细则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办法确认有效后,当场予以宣布。
“选举产生的代表的代表资格经依法确认有效后,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给代表证;乡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发给代表证。”
二十六、第五十条改为第五十四条,第二款、第三款和第四款合并修改为一款,作为第二款:“罢免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具体办法和程序,依照《选举法》第四十四条、第四十五条、第四十六条、第四十七条和第四十八条的规定办理。”
二十七、第五十一条改为第五十五条,修改为:“由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可以向选举他的人民代表大会的常务委员会书面提出辞职,由常务委员会作出决定。县级以上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辞职请求被接受的,应当予以公告,并报上
一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县级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可以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书面提出辞职,由常务委员会作出决定。县级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辞职请求被接受的,应当公告原选区选民。
“乡级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可以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书面提出辞职,经主席团同意后,公告原选区选民,并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作出报告。”
二十八、第五十二条、第五十三条、第五十四条和第五十五条改为十条,作为第五十六条,第五十七条、第五十八条、第五十九条、第六十条、第六十一条、第六十二条、第六十三条、第六十四条、第六十五条:
1、“第五十六条 由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在任期内因故出缺时,可以由选举产生该级代表的人民代表大会补选;在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可以由该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补选。
“直接选举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在任期内因故出缺时,由原选区选民直接进行补选。”
2、“第五十七条 由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补选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在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上进行时,由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主持;在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会议上进行时,由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会议主持。
“补选直接选举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县级的由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会议主持,乡级的由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主持。
“由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常务委员会补选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主持者应当事先报告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补选乡级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主持者应当事先报告县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3、“第五十八条 在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上补选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时,代表候选人的提名方式,按照本细则第四十一条的规定办理。
“在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会议上补选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时,各政党、各人民团体可以联合或者单独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推荐代表候选人;省和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五人以上联名,县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
三人以上联名,也可以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推荐代表候选人。
“补选直接选举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时,各政党、各人民团体可以联合或者单独分别向县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乡级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推荐代表候选人;本选区选民十人以上联名也可以向县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乡级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推荐代表候选人。
“推荐者所推荐的代表候选人人数,均不得超过应当补选的代表名额。”
4、“第五十九条 补选代表的主持者应当向代表或者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或者选民介绍代表候选人的情况。推荐代表候选人的政党、团体、代表、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和选民,可以在代表小组会议上或者常务委员会会议上或者选民小组会议上介绍所推荐的代表候选人的情况。”
5、“第六十条 补选出缺的代表时,代表候选人的名额可以多于应选代表的名额,进行差额选举;也可以同应选名额相等,进行等额选举。
“补选代表实行差额选举时,具体的差额比例依照《选举法》第三十条的规定办理。”
6、第六十一条 补选县、乡两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时,应当重新核对原选区的选民名单,对选民变动情况进行补正,并予以公布。
“经过选区选民民主协商后确定补选的县、乡两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正式候选人名单,应当在选举日以前向该选区的选民公布。”
7、“第六十二条 补选代表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选举人对于代表候选人可以投赞成票,可以投反对票,可以依法另选其他任何选民,也可以投弃权票。
“由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常务委员会补选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时,代表候选人获得全体代表过半数或者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过半数的赞成票,始得当选。
“补选直接选举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时,参加投票的选民超过选区全体选民的半数,选举有效。代表候选人获得参加投票的选民过半数的选票时,始得当选。”
8、“第六十三条 补选代表的监票、计票工作参照本细则第五十三条的规定办理。
“补选结果应当在选举完成时予以宣布。补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省、设区的市及乡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结果,应当及时报告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9、“第六十四条 补选代表的代表资格经依法确认有效后,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给代表证;乡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发给代表证。补选代表的任期到本届人民代表大会届满时为止。”
10、“第六十五条 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江苏部队补选本省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依照《中国人民解放军选举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办法》并参照本细则的规定办理。”
二十九、第五十六条改为第六十六条,其中“按《选举法》第四十三条规定处理”修改为“依照《选举法》第五十二条的规定处理”。
此外,根据本决定对部分条文的文字和顺序作相应调整和修改。
本决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江苏省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实施细则》根据本决定作相应的修正,重新公布。



1995年6月16日